地名「白石」的由來
關於「白石」這一地名的由來有多種說法。其中一種與石頭有關,據說是源自當地產出的一種純白、有光澤的大石頭,稱為「神石白石」。也有一說認為來自愛努語中意為「多石之地」的「シュラウシ(Shurau-shi)」。此外,根據文獻記載,11世紀時,統治此地的一族「白石氏」興起,因此此地開始被稱為「白石」。

統治者的更迭
白石自古便是東北地區的交通與軍事要地,是眾多武將希望掌控的地區。最初由豪族白石氏統治,白石氏與鄰地的伊達氏有深厚的關係,甚至從伊達氏迎來養子。16世紀(戰國時代),白石氏被納入伊達氏的勢力範圍,使該地維持安定。伊達氏即為建設仙台的伊達政宗一族。
然而,1591年豐臣秀吉完成統一天下後,白石被賜予蒲生氏,脫離伊達氏統治。之後又轉交給上杉氏領有,但在決定天下的關原之戰後,伊達政宗(第17代當主)將其奪回,重新成為伊達氏的領地。

白石城的誕生與「一國一城令」的例外
白石城最初由蒲生氏受命築城,而非伊達氏。經關原之戰後成為伊達氏領地,由伊達政宗的家臣片倉小十郎景綱擔任城主。片倉小十郎進行了大規模整建,奠定今日城下町的基礎。自此之後,白石城成為片倉氏的居城長達260年以上。
17世紀江戶幕府創立後,德川家康頒布「一國一城令」,規定每個藩只能保有一座城堡。但白石城作為例外被允許保留,據傳是因德川家康對片倉小十郎的高度評價所致。

波瀾起伏的19世紀與廢城命運
白石城在19世紀幕末以前歷經地震與火災,持續修復與重建。然而幕末政權從幕府轉交新政府期間爆發戊辰戰爭,新政府命令仙台藩討伐會津藩,仙台藩拒絕,轉而聯合米澤藩召集奧羽14藩於白石城會議,成立「奧羽越列藩同盟」。這使白石城再度站上歷史的大舞台上。
然而新政府未接受奧羽越列藩同盟請願,白石城成為戰事據點,結果仙台藩向新政府軍投降,白石城亦被移交。此後,白石城先後劃歸陸軍省與大藏省,於1874年出售民間並遭拆除。如今城址已成為益岡公園。此外,厩口門(馬匹進出的門)移築為延命寺山門、東口門(二之丸大手二之門)移至當信寺,至今仍保存完好。

市民運動促成白石城木造重建
進入現代後,市民開始呼籲重建白石城。轉捩點是NHK大河劇《獨眼龍政宗》的播出,使片倉小十郎景綱受到矚目,也帶動白石城重建氣氛。1988年白石市正式將重建三層櫓列為政策。
最初考慮使用鋼筋混凝土建造,但最終決定採用木造,並盡可能忠於史實進行文獻與考古調查。建材方面也避免使用便宜的進口材,幾乎全數使用國產木材。為籌措資金,市民發起「一片瓦運動」等捐款行動,最終籌得超過一億日圓。
重建工程於1992年動工,1995年完成三層櫓、大手一之門與二之門、土牆重建,距廢城的120年後,白石城再次成為城市象徵。

日本匠人技藝的結晶
全日本以木造且忠實於史實重建的城堡僅有五座,白石城即為其中之一。藉由發掘調查、地質檢驗與文獻考察,力求復原真實原貌。石材來自白石近郊,木材自青森與奈良,瓦片來自岐阜,裝飾金物則源自京都,使用全日本各地嚴選素材,由工匠以傳統工法重建石垣、建築與土牆。
特別的是,石垣同時再現了「切込接」、「打込接」、「自然堆積」三種砌法,其中「自然堆積」為白石城首度在全國重建城中導入。

與台灣的緣分
在白石城的二之門梁柱是使用台灣檜木。檜木在日本傳統建築中被視為最高級建材,是唯一能經得起千年風霜的材料。尤其作為柱材,需具備直徑超過120公分且避開木心的檜木,唯有台灣檜能符合這項需求。
